时间: 2024-06-10 18:01:16 | 作者: 茶马古道系列
叫感恩。年是儿时的新衣裳,年是童年的压岁钱,年更是成年后忘不了的亲情和乡愁。谨以此文献给三年疫情之后重新回归的浓浓的年味。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记忆中,寒冬腊月,年味就这样一点一点开始酝酿、积蓄。洒扫、买年货、祭祖、放鞭炮、贴春联……那时候,孩子们睁眼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何时过年?”脸上满满都是对过年的期待和向往。那时随处可见的大红色:大门上贴着“勤俭持家”,厨房贴着“五味生香”,牛棚上的“六畜兴旺”,粮仓旁的“五谷丰登”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迎来了除夕夜。全家围坐一桌,看看谁最幸运吃到包有硬币的饺子,象征着来年的好运气。年夜饭后,大家围炉而坐,嗑瓜子,喝茶,聊家常……这就是过年的味道。这一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预示着来年家景一片光明。
到了大年初一,家长就带着孩子给村中长辈拜年,打躬作揖,说吉祥话。接下来的好几天,一大家人便走亲访友,互道祝福,好不热闹。乡间小路上随处都能碰到走亲戚的人们,三五成群、笑语相闻,这就是传统的过年。
作为七零后的我,小时候最喜欢走亲戚,因为能和年龄相仿的表兄妹嬉闹、玩耍,可以吃到平常餐桌上吃不到的美味佳肴,还可以收到长辈发给的藏着满满祝福的红包。
岁月更替,时代变迁,转眼间人到中年,身边的一切旧貌换新颜。不同的是如今的自己显然已经多了些许沧桑,而这座城市似乎更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腊月开始,就能嗅到年味。街道两边的楼房张灯结彩,盛装梳理。宽阔的人行道旁花草修葺得精神抖擞,宛如列队迎接春天的到来亦或是外出游子的归来。沿街安装的路灯,齐刷刷地矗立着,顺着黑夜延伸至前方的夜空。当我走在这华灯初上的回家路上时,这种恬静与安宁让我仿佛置身于那天上的街市。最初是商铺先装扮起了自家门面,橱窗贴上精致的年画,门口挂上喜庆的灯笼。有的商家还拉起了五彩闪灯,各色小灯像呼吸一样不紧不慢地交替闪烁,一种梦幻般的向往随即在内心升腾。
“你们何时放假,啥时候回来?”年关将至,父母打电话问得最多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三年了,因为疫情原因我们从始至终都没有全家团圆了。终于,疫情政策放开后,父母一再表明了自己已经“阳过”,让我们放心回来。千般思念,万般疼爱,都融到了这一份守望里,这就是最朴实、最醇厚的亲情。
腊月二十九,我们兄弟两家人先后回到了久违的老家,妹妹一家是在正月初二回家看望爸妈的。弟弟一家三口自驾从上海出发,因为堵车一路走走停停,舟车劳顿,一身疲惫。但路途再远,困难再多,依旧挡不住他们回家过年的步伐。儿子也给算了一笔账:从油费、高速费、回家礼品、人情往来的费用,再到往返奔波的辛苦和劳累……但儿子唯独漏算了一样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东西:亲情。是啊,人生最不可辜负的两件事:回家的路,爱你的人。
最忙碌的要属家中的父母,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打点这年节习俗的每一件事,等候我们回家。看到儿女平安归来,想到今年能与儿女子孙团聚几日,那种满足感溢于言表。亲人的团聚,足以令人忘却拼搏一年的辛苦,足以令人再次鼓起勇气去面对新一年未知的风雨。对在外打拼的儿女来说,乡愁是一座灯塔,照亮了心中的亲情,也照亮了回家的路。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除夕夜,在两个孩子的提议下我们全家人吃着火锅看春晚,恍惚又回到了我小时候一大家人围着火炉吃年夜饭的情景。虽然时过境迁,但这种难得的仪式感和烟火气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我们除了添汤加菜之外还不时地关注着手机,生怕错过好友、同事的新年祝福。各自都在互送祝福,爸妈和舅舅、大姨他们多年来从未间断在除夕夜互打电话问候对方,虽然没有约定,却心有灵犀。
这一年,有失去,也有收获;有释怀,也有成长;更有新一年的期望,心存善良和感恩。正如冯骥才说:“新年是检讨和许愿的节日,让营营役役了三百多天的自己,重整生活,好好执拾一下活得有点零乱的生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说:“明天会变成什么?会变成一束鲜花,一颗流星,一个愿望;会变成一个誓言,一句祝福。明天会变成你余下生命的第一天。”总之,来年已来,将至已至,祝福中年年都是如意,岁岁皆是平安。
经过了三年的疫情,大家都懂得了健康才是人生最好的底牌,拥有健康才能拥有一切。在对父母的祝福里,更多的是想让他们来年身体安康,能多陪陪父母也是我们子女最大的愿望。原来,我们每个人总是把内心最隆重的仪式感留给了春节,留在了老家。情真,意切,味浓!
按习俗,正月初二便开始走亲访友。虽然几年不见,但亲戚之间并没有太多的生疏,仍然客套着、说着、笑着,谈论着各自一年来的收获,彼此分享着他们的喜悦。记得小时候走亲戚,可能是交通不便的原因,常常在亲戚家留宿,几家亲戚家要走好些天。如今,很多亲戚都在县城居住,开着车一天绕一个圈就可以走四、五家。即便如此,仍然觉得还是在自己家没有一点拘束,想吃什么就可以口无遮拦地向父母点。原来最好的亲戚,就是自己的家人。这让我想起了王小波说过的一句话:“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正月初三,妹妹一家在临走之前,我们一大家拍了一张全家福,其实这是母亲几年前心心念念的心愿,说起来简单,但要聚齐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能满足母亲这小小的心愿,我们子女都很欣慰。显然,父母的满足感是发自肺腑的。走出摄影门店,街上车水马龙,繁华盛景,再一次把年味充盈、扩散。
如今,有人慨叹:年味越来越淡了。或许,随时代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交通极其便利,物质极大富足和仪式的简化,不可避免的淡化了一些年味。但我想说,每年春运的盛况大家有目共睹,曾被誉为人类历史上顶级规模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四十天左右的时间有二三十亿人次的人口流动,这是不争的事实。这足以说明过年一直都是中国人一年里最大的期待,春节对中国老百姓来说仍然有着格外厚重的意义,春运就是回乡情节最深情的流露。我始终认为作为传承数千年的春节不应该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符号,而应该有浓浓的年味,有凝聚亲情的仪式感,还有那平凡而温情的家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