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5-27 22:06:31 | 作者: 爱游戏平台
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过:真正的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不懂放手的父母,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每一个父母都想成为好父母,与自己的孩子拥有一段融洽的关系。但我们得知很多父母本着一颗“为你好”的心与孩子相处,却让关系越来越糟糕。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忽略了“边界感”。
谈到边界感,这让我想起了一部非常火的家庭剧《小欢喜》,这部剧中陶红所扮演的家长宋倩与其女儿英子的相处方式非常生动地描述了边界感的重要性。
宋倩在剧中是一名老师,与丈夫离异后一心将心思放在女儿英子身上,性格非常的强势和控制。
担心女儿的身体,每天很早起来给英子做各种汤药和燕窝;无时无刻监督孩子的学习,要求女儿必须考第一名,选择妈妈想要的大学。她常和英子说:你是妈妈最重要的人,妈妈只有你,妈妈做的都是为你好。
剧中的英子对待妈妈,生怕妈妈生气,战战兢兢,有时候想要反抗,却必须得遭受内心对妈妈内疚感的折磨。最后英子失眠抑郁,离家出走,想要自杀。
有时候太多的付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绑架,这就是很多父母疑惑为什么为孩子好,孩子却不领情的重要原因。 太多的付出和控制其实是一种缺乏边界的表现。 自以为为孩子好,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甚至让孩子放弃自我。
边界感指能够分清自己这个主体与他人之间的清楚界限,简单地说就是: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比如在亲子关系中,边界清晰的父母知道哪些是孩子选择的权利,哪些是孩子该承担的责任,不会无节制的替对方做决定,不会逼着对方与他人利益共享。
边界感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发展的。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孩子两岁左右自我意识会很明显,这时候意味着父母要开始呵护孩子的自主性,慢慢地与孩子分离。当然这种分离并不是说父母要离开孩子,而是去给与孩子更多的尝试和发展的空间。
边界并不是是意味着疏远,而是彼此更加尊重彼此,让关系更加健康和成熟。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到自己的边界在哪,当你觉得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紧张了,那一定是边界感出现了问题。当边界出了问题,及时察觉很重要,察觉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很多父母会说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帮孩子做事,没关系,当你开始意识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改变了。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到,一个足够好的父母不是成为100分的父母,而是成为60分的父母。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也要适当地挫败孩子,孩子才有成长的机会。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给孩子一种观念:这是你的,你有决定的权利。切勿逼着孩子与他人共享自己的东西。这点很多父母都很难做到,比如有些父母有时候为自己的面子会逼迫孩子将自己心爱的玩具分给别人。长期以来,孩子对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也会边界不清晰。
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说:“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有一种饿是妈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这句话是我在做亲子咨询中常有的体会。控制总是无形,不容易被察觉,这种长期控制会给孩子传递一种非常恐怖的信息——你连自己的生理需要都无法掌控。
要建立孩子的边界感,父母有必要了解哪些是孩子可以掌控的,尝试着去相信孩子,防止个人的焦虑影响孩子的成长。
以上就是今天节目的主要内容,如果对您起到一定的帮助,欢迎转发给您的家人和朋友。